- A+
觥筹交错间■■■几句客套和寒暄听来■■■似乎认识的每个人都过得不错:去北上广深打拼的■■■进了大公司■■■随随便便拿二三十万年薪;捣鼓创业的■■■公司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■■■手下管着几十号人;进体制内的■■■待遇深不见底■■■职级稳中有升;就连在家做自由职业的■■■有的也混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■■■朋友圈好多在国外旅游的照片……一样的学识经验出来■■■除去那些背景特别厉害的■■■其他人起点似乎都差不多。
为什么“别人家的同学”混得风生水起■■■赚钱又多又好像很轻松■■■自己却每天累得要死要活■■■还领着月光的工资?这现象看似不合理■■■其实却蕴藏着经济运转的法则。
你能卖什么■■■决定了你能赚多少;你拥有的资本越稀缺■■■你的价值就越大■■■回报才越多。
如果把赚钱分为三个阶段■■■你会发现■■■这三个阶段付出的体力逐级递减■■■报酬却可能在增加。
1第一个阶段■■■是站着赚■■■靠的是贩卖自己的体力劳动。
我在学校读书时■■■喜欢去小吃摊点几根烤串❤或是吃一碗米粉■■■在等餐的时候和摊主聊天■■■问问生意怎么样。
令人惊讶的是■■■几乎稍微生意红火的摊子■■■一天都能卖出近千份小吃。
简单算了一下■■■即使每份利润只有一块钱■■■一个摊口每月的毛利润也能有两三万块了。
前段时间月入三万的煎饼大妈走红网络■■■也证实了部分小摊主■■■收入确实高。
当时网上有很多段子出现■■■自嘲明天就辞职出去卖煎饼■■■但嚷嚷归嚷嚷■■■北京的早点摊位数■■■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增加。
因为像煎饼大妈这样站着赚钱的人■■■每一分收入都和工作量直接挂钩■■■一天停工一天断粮。
看似累积收入挺高■■■一旦除以工作时间■■■回报率并没有描述得那么诱人。
站着赚钱的人之所以回报率低■■■是因为他们手上掌握的■■■是许多人都有的资源——体力和时间。
如果一种资源人人都有■■■那每一名从业者必须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对手■■■在卖方市场上只有非常有限的议价能力。
何况■■■一天只有24个小时■■■一周只有七天。
有的人聪明■■■意识到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能让时间更值钱。
他们在兼顾工作的同时■■■在教育❤培训上持之以恒地投资■■■习得更不可替代的工作技能■■■换得了更强一点的议价能力■■■增加了工作回报。
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■■■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智识■■■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来增加收入;而当时间都用于工作时■■■又反过来挤压了自我提升的空间。
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·艾伦瑞克在1998年■■■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■■■选择了六个不同的城市去打工。
为了确保她能真实体验当地底层人民的生活■■■她决心不利用自己的知识❤学历和人脉■■■断绝和过去朋友来往■■■只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打拼。
励志鸡汤喜欢说■■■你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■■■但这个故事的真实结局是怎样的呢?芭芭拉换了六种工作■■■有零售■■■有清洁■■■有老人服务■■■但是结局都一样:她无法摆脱贫穷的生活。
因为没钱■■■她不得不租住偏远的房子;因为住得远■■■她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在无意义的通勤上;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■■■她没有时间去接受培训找更好的工作;为了应付生活成本■■■她不得不同时兼好几份零工;因为每天连轴工作■■■她身上知识分子的温柔和耐心渐渐消失■■■也没有精力管理自己的仪表和情绪■■■直到最后成为一个粗暴❤疲惫❤不修边幅的失败者。
最后芭芭拉回到了她的作家圈子■■■这段经历被她写成了一部纪实小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