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随后的几十年里■■■只有寥寥几部交互式影片出现■■■比如1987年的《机遇之歌》❤1998年的《罗拉快跑》。
这些早期的交互创作尝试之所以未能带来改变■■■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技术和场景限制■■■影院❤DVD或者传统电视都不能提供很好的体验。
而在影视行业的隔壁——游戏市场■■■互动型娱乐内容却发展了几十年。
从1983年发行的《龙穴历险记》到2018年的《底特律:变人》■■■游戏电影化的交互式电影游戏一直受到玩家追捧。
《底特律:变人》将这一追捧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这款开发时间长达5年❤由300名演员参与❤成本超过2.3亿元的游戏■■■在Steam上架两周就售卖了超过100万份。
在《底特律:变人》中■■■玩家以人工智能的仿真人为游戏视角■■■在特定的身份设定❤情节设定中通过选择行为方式来破解剧情并完成任务■■■而不当的选择会导致任务失败或人物死亡。
“情景”和“设定”■■■取代了传统的叙事情景■■■通过仿真的背景设置■■■包括地理位置❤事件发展❤人物■■■以及任务和规则的设定■■■让玩家被带入到被设定好的情境之中。
为何游戏电影化的《底特律:变人》会受到追捧?而电影游戏化的《黑镜》口碑分化呢?尽管它们都有着相似的特点——交互创作。
原因在于“当你按下操作键,游戏就会产生反馈”。
游戏的第一本质即是互动■■■而电影则是一个被动的状态。
玩家在与游戏互动的过程中■■■更在意因交互产生的不同乐趣■■■相反在电影里交互会打断观众对于剧情的沉浸。
何况■■■开放式以及具有隐藏剧情的游戏很早就已得到了玩家的青睐■■■现如今很多游戏制作公司的3A大作基本都是开放式体验。
今年E3也展现了影游融合的产业趋势■■■大热的《赛博朋克2077》就将电影式体验(Cinematic Experience)带入游戏■■■游戏机制不会强迫玩家走一个固定的剧情线路■■■任务失败■■■同伴死亡都不会中止游戏■■■而只会将游戏剧情带向另一个方向。
没有哪种路线是正确的■■■一切都是玩家自己的选择■■■只不过玩家要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。
如果按照游戏互动的方式去操作电影■■■其效果可能会相反。
因为游戏电影化的互动并不是游戏本身的最大支撑■■■它是做好了基本的操作反馈以后用电影的手法增强效果。
所以我们看到■■■无论在《赛博朋克2077》还是《底特律:变人》中■■■专业评测机构都是将目光对准了作品的玩法❤操作和制作水准。
2015年PS4上的一款恐怖冒险游戏《活至黎明(Untildawn)》则是一个反向代表。
制作方邀请了一位四五线“著名恐怖作家兼导演”Larry Fessenden来创作故事■■■极尽表现游戏的电影化程度■■■但最后玩家的反馈却是“剧本毫无深度”。
同样■■■互动影视如果中了“游戏化”的毒■■■那么制作出来的作品基本上也就是游戏特质更多一些■■■反而忽略了影视应该注重的内容。
《黑镜:潘达斯奈基》拥有12种结局■■■包括温情❤自残❤迷幻等等多种版本■■■但在我看来更符合电影情节设定的是第12种结局:斯蒂芬删除了游戏中的多余选项■■■游戏顺利上市■■■表现完美■■■评测得满分的5分。
但不久杀父事败■■■游戏遭下架❤被销毁■■■斯蒂芬被关押。
科林的女儿Pearl Ritman长大后■■■也是程序媛■■■在她父亲遗物中找出这款游戏资料■■■想翻新制作■■■也给弄得崩溃了■■■砸了电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