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因为工作需要■■■他被分配做了一名朝鲜语翻译员。
“我想上战场■■■不想当文书”17岁的崔道植不服气■■■找指导员理论。
“当翻译也是为抗美援朝做贡献■■■也很光荣”指导员严肃地说■■■“从参军这天起■■■你要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”因为战场形势需要■■■崔道植最终也没能获得到朝鲜战场的机会。
对此■■■他无条件地服从:前后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“我的一生■■■都是听从党的安排。
”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■■■这位耄耋老人平静地讲述着他并不平凡的人生。
“我是一个旧社会里贫苦农民家的孩子■■■童年忍饥挨饿❤生活没有尊严。
新中国成立■■■人民得到解放■■■对我来说就是重生■■■我的生命❤我的知识■■■都是党给我的■■■我要报答党恩。
”“报答党恩”——是崔道植在采访中重复最多的话。
1949年■■■15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■■■手握红缨枪■■■英姿飒爽。
那时起■■■他立下志向:今后要参军■■■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;要入党■■■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这份信仰■■■擎起70年奋斗的力量。
崔道植在讲解牙痕检验课程(资料照片)。
新华社发1955年■■■崔道植所在部队集体转业■■■他开始与公安刑事技术工作结缘。
后来■■■组织上又安排他去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(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)学习。
崔道植成为新中国首批痕检专业的学生。
“一进学校■■■我就对这个专业特别感兴趣■■■抓紧一切时间学习■■■晚上还跑到食堂❤厨房四处‘借’光看书。
”提起痕迹检验■■■崔道植的眼睛立刻发光■■■那种幸福感是从心底里迸发的■■■“当时我就想■■■组织上这么培养我■■■我一定要把它学好■■■回到工作中报答党和国家。
”“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■■■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■■■我都是热爱的■■■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……”青年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对党的无限感激■■■也写下了一名年轻党员的“初心”。
这份初心■■■给予他支撑一生的力量。
2006年■■■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■■■72岁的崔道植作为代表发言。
有同事回忆■■■当时崔道植激动地说:“我愿为公安事业继续奋斗十年”话音刚落■■■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。
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■■■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(6月10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王松摄如今■■■13年过去了■■■85岁的崔道植仍在刑侦一线日夜忙碌。
他对公安部的领导说:“只要国家需要■■■一声召唤■■■我将立即起身”“一声召唤■■■立即起身”■■■他是这样说的■■■也是这样做的:不论天寒地冻■■■还是风霜雪雨■■■耄耋之年仍争分夺秒奔赴现场——白天来调令■■■他就白天出发;夜里有调令■■■他就夜间启程。
1999年■■■崔道植被聘为首批“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”■■■被誉为中国警界的“国宝级”专家。
而这位警界“国宝”■■■每次出差执行任务时都是轻车简从■■■坐火车买最便宜的车票■■■下飞机搭乘最简单的公交……用他的话说■■■“要给国家多省点钱”。
如今■■■除了头发全白■■■皱纹增多■■■他模样依旧■■■精神依旧:一丝不苟的银发■■■一尘不染的衣着■■■一副老而弥坚的身板■■■一双目光如炬的眼睛——这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■■■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质朴无华与清风硬骨。
采访中■■■每每提到“党”■■■崔道植的眼眶就不能自已地湿润起来。
他说:“从小我的父母就不在了■■■母亲的滋味我记不清■■■对我而言■■■党就是我的母亲■■■对党忠诚就是我的精神支柱。
只要我的眼能看❤腿能动■■■我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”深沉的情怀凌晨2点多■■■哈尔滨市松北区的一家老年公寓■■■910房间的灯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