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收获人口红利■■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。
其次■■■提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。
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和20世纪50年代■■■毛泽东主席就多次提出建设现代化问题。
例如■■■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(扩大)会议上提出■■■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❤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。
后来他在现代化内容中又加上了现代国防。
根据毛泽东建议■■■周恩来总理分别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和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“四个现代化”:“全面实现农业❤工业❤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。
”(1975年表述)第三■■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。
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存在一定比重的工业经济■■■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的■■■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
1953年■■■全国83.1%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■■■工业就业比重仅占8.0%■■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比重仅为17.6%。
“一五”期间■■■工业总产值实际增长了81.0%■■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“一五”结束时增加到23.2%■■■提高了5.6个百分点。
直到改革开放前■■■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■■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1978年达到44.1%。
最后■■■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停滞落后的状况■■■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。
自鸦片战争以后■■■中国GDP增长率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■■■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和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率都一路下降。
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两个指标都降到了谷底。
根据国际数据进行比较■■■1913-1950年期间■■■GDP年均增长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.82%■■■而中国为-0.02%■■■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。
由于人口的较快增长■■■这个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反而大幅度下降了20.5%。
新中国经济建设开始以后■■■这种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。
1952-1978年期间■■■中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4.4%■■■略快于当时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(4.3%)■■■但是■■■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(4.6%)。
正是在这个时期■■■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■■■特别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迅速发展■■■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赶超。
也就是说■■■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■■■从纵向比较来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;然而■■■如果进行横向的比较■■■仍然落后于世界的发展。
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■■■造成了劳动和生产积极性不足❤资源配置效率低下❤经济结构失调等诸多弊端。
特别是一系列政治运动干扰了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■■■使得在新中国的前30年里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■■■未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■■■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。
这一时期的“大跃进”和十年“文革”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■■■最终使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甚微。
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■■■全国农村有约2.5亿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■■■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。
按照世界银行确定的标准■■■按照不变价购买力计算■■■ 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.9美元就意味着处于绝对贫困状态。
据此■■■1981年中国有高达8.8亿绝对贫困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