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1981年9月30日《安徽日报》4版图片报道:“政策落实好■■■农村新事多。
嘉山县农村一户或几户联合买拖拉机的事已相当普遍。
太平公社社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买拖拉机一百二十五台■■■目前全社平均每十户就有手扶拖拉机一台”。
1989年4月12日1版报道:“六安手扶拖拉机厂积极生产拖拉机■■■满足春耕生产需要”。
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加速。
如今■■■农机是“三夏”大忙的主角。
2016年6月17日《安徽日报》5版报道:“今年夏收投入约15万台联合收割机。
6月4日天一放晴■■■主产区迅速组织大规模抢收。
6月7日当天■■■全省投入收割机10.9万台。
一天收获633万亩■■■超过亳州全市的小麦面积。
今年主产区的抢收实际上三四天就大头落地■■■截至6月10日■■■我省麦收基本结束■■■机收率达98%以上”。
高科技“无人机”也频频亮相。
以往“一喷三防”主要靠人工■■■如今越来越多的植保无人机活跃于陌上田畴■■■成为农民植保的好帮手。
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■■■再到全程机械化■■■劳动工具的变革■■■标志着农业发展的高度。
从“单纯要产量”到“提质增效益”上个世纪60年代■■■物资相对匮乏■■■在当时的《安徽日报》上■■■“农业增产”是一个高频词。
1963年4月5日头版报道《全省春耕播种形势喜人》:“从峰峦重迭的皖南山区■■■水网密布的巢湖流域■■■到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■■■处处呈现出一幅紧张繁忙的春耕播种争取农业丰收的图景”。
那时农作物品种的选择■■■也十分看重“产量”。
1963年4月16日3版刊发的稿件《早稻新品种 “芜农一号”选育成功》提到■■■“它具有产量高❤适应性强❤生长周期短的特点”“亩产量达七百六十一斤”。
一眨眼来到上世纪80年代■■■这时仍有大量新闻作品报道农作物产量。
1981年4月18日2版图片报道:“全椒县城东公社永宁大队■■■为了提高早稻单位面积产量■■■确保早稻丰产丰收■■■不误农时地给早稻田块施足基肥”。
另有1981年6月13日2版图片报道:“五河县良种场今年播种的一千七百亩小麦又获丰收■■■平均单产可达八百斤左右■■■比去年增长五成■■■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