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还有一种可能■■■不愿意冒“奋斗”的风险。
是的■■■不是所有的“奋斗者”都具备义无反顾去奋斗的条件:狼性老板可以全情投入不眠不休的工作■■■其他杂事高价雇人解决■■■年末休假与家人一起去欧洲旅游休假;但很多员工要经历上下班的跋涉■■■要肩负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困难■■■也难以补偿因工作而牺牲的陪伴家人的时间。
另外■■■普通员工抵抗风险的能力与老板们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。
总之■■■作为“不奋斗者”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■■■对于很多人来说■■■也是一种理想的日常■■■即便是无奈的。
奋斗者该得到赞扬■■■但“不奋斗者”也需要自己的心灵鸡汤没法说■■■一个不断强烈传递“奋斗”信号的社会■■■有什么不好。
毕竟■■■这个世界不止有我们一个社会■■■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■■■拥有“奋斗”的民族精神是必不可少的。
奋斗者■■■应该得到赞扬。
然而■■■在强调“奋斗”的同时■■■这个社会也有必要承认■■■那些曾经奋斗过但却失败从而放弃的人■■■或打从一开始就不追求成功的人■■■并不应该受到指责。
作为“不奋斗”的庸众并不可耻■■■这也是一种自我选择■■■你可以说这种选择没志气■■■但没准是看明白二八定律之后的冷静判断呢?硅谷也有加班文化■■■一些人把工作狂标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■■■贩卖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成功学■■■称没有比创业更崇高的使命■■■还说要取得成功■■■必须愿意放弃一切。
对于这种加班狂热■■■在美国是有人警惕并进行纠偏的。
比如■■■一些学者会去研究这种加班文化到底是否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。
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·彭卡韦尔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就宣称■■■一周工作超过56个小时几乎不会带来生产率的增加。
媒体则会深究一些受加班文化影响的悲剧事件■■■当Uber工程师约瑟夫·托马斯自杀后■■■其遗孀将其归咎于公司工作时间长❤心理压力大的拼命文化■■■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报道。
甚至于■■■有企业家专门为“不奋斗者”出头。
据报道■■■有一家已经在盈利的软件公司■■■雇佣了56名员工。
每周的工作时间上限为40小时■■■夏季削减到32小时。
老板戴维·海涅迈尔·汉森还出了两本谴责工作狂的书来宣扬他们的理念。
汉森称■■■“看到人们在创业的祭坛上被要求放弃假期❤睡眠❤青春❤家庭和伦理”■■■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。
他还举办研讨会■■■发表了很多公开演讲。
戴维·海涅迈尔·汉森撰写的《平静的公司》■■■宣扬不要求员工拼搏也能经营好企业。
那么■■■在中国■■■谁来为“不奋斗者”出头呢?有没有哪位大佬出来说说■■■“不奋斗者”也有留在大公司的权利呢?甚至站出来重新定义一下■■■给按时上下班的人摘掉“不奋斗”的帽子呢?中国的“不奋斗者”们■■■面临的压力太大■■■他们太需要这碗鸡汤了。
这两天■■■最火的词莫过于:996“996”是一群程序员用来描述自己工作时间的词汇——每天工作从早9点到晚9点■■■一周工作6天。
最近■■■一些互联网大佬们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。